母子新體驗的互動情趣

陶家艷


參加協會的各種活動及課程將近10年,成為工作人員也近7年。讓我印象最深的是,所有活動都與外界的不同。著重過程的體驗,而非成果。老師的引導要慢,要細分,一步一步來。

 

103年上完體驗師自我養成班後,工作人員若琪鼓勵我開體驗課。我勉為其難的提出「教包水餃」,經理問我喜歡水餃的餡,還是造型?我說喜歡造型。經理建議不要教一般的包水餃,就開水餃造型的體驗課,而且先帶大家玩麵粉,玩出感覺後再帶大家玩水餃造型。用玩來體驗,聽起來好像不錯就答應了。心想,可以拿孩子當教學對象,還可以帶著一起玩,增加新的體驗。

 

承恩一看到麵粉,十分好奇地問,媽媽這是雪嗎?我說這是麵粉,可以做成麵條及水餃外皮,你可以摸摸看。承恩說:軟軟的、滑滑的,好像雪喔!承恩來,開始變魔術了!先分批將水倒進麵粉,用手慢慢攪拌,我邊說邊示範。承恩邊攪拌邊說:好粘喔。我說:像媽媽這樣繼續攪拌,然後用手掌按壓。你看!麵粉變成麵糰了。承恩在我的指導下,慢慢自己壓成了麵糰。開心地說:雖然很累,感覺很好。來!我們一起把它變成小刺蝟。看到小刺蝟出現後,他的眼睛一亮,迫不及待地要我教他!他專注輕柔地捏著麵糰,刺蝟的樣子慢慢出現,臉上也掛滿了笑容。做完後,承恩找了個小盒子,放進一起做出來的大小刺蝟,還特別寫了「請大家不要動,謝謝!」才放進冰箱。睡前,竟然打開冰箱跟刺蝟說晚安。看到承恩玩得開心,讓我有了開課的信心,就這樣順利地帶領眾家親子玩起麵粉來。

 

之後,繼續開了帶領親子玩麵糰、麵條及水餃造型的「親子麵食體驗趣」,並且與兒子一起研究不同顏色的麵粉。首先利用南瓜變出黃色的麵粉、麵糰,再揉捏出黃色的麵條及黃色水餃皮。孩子一路睜大著眼睛,體驗麵粉的變化。當他聽到隔天要變出綠色的,興奮地睡不著。第二天一大早,我故意問承恩知不知道怎麼變出綠色的,然後使個臉色說:敬請期待!當我把波菜放進果汁機時,承恩好奇地問:不是要做綠色的麵條嗎?為甚麼要打果汁?等一下你就知道了!當我把綠色菠菜汁倒進麵粉時,承恩才恍然大悟!陸續地,帶著他又做出了紅色及黑色的麵條。承恩在興奮中,體驗了麵粉與果菜顏色相遇的感官享受。

 

經理繼續鼓勵我嘗試用布、用紙來做水餃造型,心想怎麼可能,但還是回應試試看,並找了孩子一起試做。開始嘗試時,也不太順手,但手的觸感很新鮮。慢慢地領會多了,一個一個的造型陸續做成了。一旁的承恩,露出佩服的眼神,直說媽媽好厲害。說實在的,開這個課的挑戰很大,費了我很大的心思來備課。甚至回大陸娘家,都還在剪圓形的布料做水餃皮,娘家小姑姑還特地幫我到處要布料。承恩學了三種較簡單的形狀,還跟小姑姑的孫子炫耀。這次備課的嘗試及體驗,打開了我跟孩子的眼界跟手感。

 

三十來年的生活裡,包水餃、吃水餃,早已司空見慣。沒想到,接觸協會的10年裡,這習慣的事卻起了很大的變化。除了手包、嘴吃的熟悉感覺,竟增添了這麼多不同的感官感覺,還能帶給我跟孩子多樣的新體驗。在玩麵粉系列活動的感官新體驗中,增進了母子獨特的互動情趣。